莫迪230亿豪赌崩盘,中国制造碾碎印度梦
2024年3月,一则爆炸性新闻让全球制造业圈炸开了锅——印度政府耗资230亿美元、轰轰烈烈搞了四年的“取代中国制造”计划,竟被自家官员爆料彻底失败!
路透社拿到的最新文件显示,这场被莫迪称为“印度世纪起点”的产业革命,不仅没把制造业占比从15.4%拉到25%,反而跌到14.3%。
更荒唐的是,政府承诺的补贴资金有92%没发出去,750家签约企业要么机器生锈,要么追着官员讨债,活脱脱上演了一出现实版《印度合伙人》的黑色幽默。
四年前莫迪在红堡城墙上挥斥方遒时,谁也没想到这场“印度制造”大戏会崩得如此难看。
当时政府拍着胸脯承诺:只要企业肯在印度建厂,每生产一部手机补贴4%,每造一辆电动车奖励12%,甚至放话要砸钱培养100万个技术工人。
结果四年过去,古吉拉特邦的工业园里堆满了贴着“中国零件”的手机壳,泰米尔纳德邦的钢铁厂因为产能过剩被迫用补贴款买自家钢材充数。
最讽刺的是,号称要摆脱中国光伏依赖的新能源计划,竟有企业从义乌进口太阳能板,换个包装就申领"印度制造"补贴,把产业政策玩成了跨国套利游戏。
这场闹剧背后,印度官僚体系给全世界展示了什么叫“魔幻操作”。
一家日资汽车零件厂的印度总监偷偷吐槽:他们在班加罗尔建厂时,光等环保审批就耗了11个月,期间收到过林业局说“工厂惊走了孔雀”的罚单,还有劳工部门指控"食堂咖喱放太多影响工作效率"。
等终于投产时,中国同行早已在越南扩建了第三条生产线。
更离谱的是补贴发放——新德里某韩企高管展示了他的“追债笔记”:为讨要300万美元补贴,他们雇了3个律师、给5个部门送了87份文件,最后发现负责审批的官员已经调去了计划生育办公室。
当印度官员还在为盖章速度创吉尼斯纪录而努力时,中国长三角的工厂正用自动化生产线上演降维打击。
印度PLI计划中最成功的手机组装业,70%的零件还得从深圳华强北发货,莫迪心心念念的印度制造手机,拆开外壳全是中文字的主板。
就连印度引以为傲的仿制药产业,原料药八成依赖中国供应,活生生把去中国化搞成了中国依赖症。
这场230亿美元的惨败给全球上了一堂昂贵的经济课:世界工厂不是靠撒钱就能砸出来的。
当中国用40年时间织就涵盖所有工业门类的产业链网络时,印度却指望用补贴诱饵让跨国企业主动填坑。
结果就是,特斯拉拿着5亿美元补贴承诺在印度转了三圈,最后还是把超级工厂建在了上海;苹果嘴上说着要转移10%产能到印度,库克转身就追加120亿投资郑州富士康。
现实狠狠打了新德里一记耳光——没有24小时不停电的电网、没有三天直达港口的物流、没有千万熟练产业工人,再诱人的补贴也架不住机器停转、订单延误的成本黑洞。
眼下莫迪政府悄悄终止PLI计划的动作,像极了差生考前撕掉不及格的试卷。
但古吉拉特邦荒草丛生的工业园、金奈港堆积如山的滞销钢材,还有那92%未兑现的补贴承诺,都在无声诉说着这场国家级战略的荒诞结局。
当中国制造2025计划已孵化出高铁、5G、新能源车等新名片时,“印度制造”留给世界的记忆,恐怕只剩下TikTok上那些印度工人用木棍校准机器的魔幻视频。
这场跨越四年的产业豪赌证明:世界工厂的皇冠,终究要靠踏踏实实的螺丝钉拧出来,而不是靠政治家的口号吹出来的。